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会刊
中国电子学会化学与物理电源分会会刊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2-20
  

  • 全选
    |
    研究与设计
  • 薛晴, 李慧, 汪慧明, 徐丽, 陈重学
    电源技术. 2021, 45(2): 141-1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1.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Na0.44MnO2具有开放的框架和特殊的三维隧道结构,是一类理想的水系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分别以C4H6MnO4·4 H2O、MnCO3、50%Mn(NO3)2溶液为锰源制备了Na0.44MnO2电极材料,并结合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比表面分析和电化学测试技术研究了Na0.44MnO2的形貌、结构及储钠性能。结果显示:当采用碳酸锰作为锰源时,所得Na0.44MnO2为结晶良好、形貌均一的纳米棒,直径约为200~400 nm,且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1.862 m2/g),这将有助于促进Na+和电子在相界面之间的传递和转移,从而提高Na0.44MnO2的储钠性能。Na0.44MnO2在6 mol/L NaOH水溶液中的放电比容量达到64.4 mAh/g,循环1 000次之后容量保持率高达82%。本工作可为Na0.44MnO2正极的规模制备及其在水系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 杨莹莹, 邵钦君, 郭德才, 陈剑
    电源技术. 2021, 45(2): 144-1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1.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高硫化聚合物正极的反应动力学,对实现这类材料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热硫硒固熔体和聚苯胺制备了硒掺杂的硫化聚苯胺(Se@SPANI)。结果表明,硒掺杂显著降低了Se@SPANI的氧化还原过程中的超电势,加快了电化学反应速率。以0.5 A/g电流密度进行充放电,Se@SPANI在酯类电解液中经100次循环后仍保持478 mAh/g的比容量,容量保持率为89%。即使在2 A/g的高电流密度下,其放电比容量仍可达487 mAh/g。
  • 王慧莹, 肖利, 陈晗, 朱裔荣, 向楷雄
    电源技术. 2021, 45(2): 149-1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1.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钛酸镍(NiTiO3)是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采用溶胶-沉淀法可制备尺寸均匀、表面粗糙的球形NiTiO3颗粒。将制备的球形NiTiO3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0.1 C(50 mA/g)时,其初始充电比容量约为375.6 mAh/g,库仑效率为52.1%;第二次充电比容量为331.3 mAh/g,库仑效率为90.9%;在1 C时,其初始充电比容量为295.4 mAh/g,经过前十次电池活化,循环20~100次的容量基本没有衰减,容量保持率高达99.7%。将球形NiTiO3与片状石墨复合,可提高首次库仑效率,改善循环性能,增加电子导电率,减小电池极化,有利于NiTiO3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工业应用。
  • 李浩强, 范茂松, 周自强, 张明杰, 梅简
    电源技术. 2021, 45(2): 153-1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1.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层状LiNixCoyMnzO2三元正极材料因在能量密度、生产成本和环保方面的综合优势,已成为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研究的热点。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发展,三元电池装机量占比逐年升高。然而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电池会出现容量快速下降的现象,为新能源汽车带来安全隐患。为了研究引起电池发生容量跳水的机理,针对某款车用Li(Ni1/3Co1/3Mn1/3)O2三元电池,研究其加速循环老化后的电池循环特性、胀气气体分析、内部材料物相结构特征,综合得出电池容量跳水机理:电池正极颗粒破裂是导致单体电池性能衰退的主要原因,颗粒破裂后金属元素发生溶解,与电解液发生副反应,加速电解液消耗,消耗殆尽时,电池出现容量跳水。
  • 朱峰, 何颖源, 陈永翀, 刘丹丹, 王玉伟
    电源技术. 2021, 45(2): 158-1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1.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双极性锂离子电池具有比能量高、电流均匀、结构紧凑等特征,在调频储能领域应用前景良好。由于双极性锂离子电池为内部串联结构,因而对温度分布的可控性和均匀性要求更高。通过建立双极性锂离子电池三维热电耦合模型,分析了端面集流体结构、电芯尺寸及散热方式对电池温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池最高温度及位置将受到端面集流体厚度影响,采用薄集流体结合多极耳的降温及均温效果均优于直接增厚集流体。同时,以端面等效电阻作为评价参数,可进一步优化集流体结构。通过分析电芯尺寸与对流换热系数关系,确定在本研究所述条件下,为满足最高温度及温差分别小于45与5 ℃,电池临界厚度为40 mm,并且宜采用对流换热系数为25 W/(m2·℃)的强制空冷散热方式。
  • 黄持伟, 阳如坤
    电源技术. 2021, 45(2): 163-1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1.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芯制造是锂离子电池生产的核心环节,电芯质量的高低对电池质量的优劣有着决定性影响,卷绕和叠片是目前锂离子电池极芯制造的两种主要工艺方式。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以及锂离子电池在其他行业需求日益增长,对电池的质量和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现有极芯制造设备已不能满足高质量锂离子电池生产的需求。通过对现有锂离子电池极芯制造技术的剖析,在现有叠片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集正负极裁切、热复合、叠片、热压与包胶等工序于一体的锂离子电池极芯制造设备——热复合式叠片机,实现极芯全片式叠片,并结合现有技术的缺陷与不足对热复合叠片机运用在锂离子电池极芯制造中的特点和优势进行阐述,可以看出,热复合式叠片机在锂离子电池乃至未来可能产业化的固态、半固态锂电池生产制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刘雨辰, 周飞, 徐帅, 杨文
    电源技术. 2021, 45(2): 166-1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1.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电热耦合模型与无迹卡尔曼滤波(UKF)组合算法来估算锂离子电池荷电状态(SOC)及其平均温度,并且将SOC和平均温度用于在线调整模型的参数,该估算的平均温度更接近电池内部真实温度。结果表明在实际工况下,模型估算温度高于电池表面温度且最高温差在2.6 ℃以内,它们的变化趋势相同的同时,1 C放电时能够提前预测到电池内部温度。采用实时估算的平均温度和SOC调整模型参数,当初始SOC与实际SOC相同时,SOC估算误差在1%以内;当初始SOC与实际SOC相差较大时,能够在250 s内收敛到真实值,其SOC估算误差在1%~2%间波动。
  • 刘楠, 叶望博, 李明, 吕甜, 张雪霞
    电源技术. 2021, 45(2): 173-1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1.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电池管理系统而言,锂电池荷电状态(SOC)的估算相当重要。针对此问题,从锂电池的工作特性分析出发,通过实验及仿真验证,选定一阶Thenevin作为钛酸锂电池的等效模型。利用平方根球型无迹卡尔曼滤波方法,引入噪声自适应因子,对锂电池SOC进行准确估算,极好地提高了收敛速度,缩短了估算时间,并且具有良好的精度。该算法的估算精度,即使在复杂的HPPC放电模式下,最大误差范围也在1%以内,该算法可以准确地估算锂电池SOC
  • 肖业, 刘芳, 刘欣怡, 林辉
    电源技术. 2021, 45(2): 177-1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1.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电动汽车领域电池SOH在线估算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以戴维南(Thevenin)等效电路模型为框架,以BMS在线监测的过程数据为基础的SOH在线估算方法。此方法首先提出构建以电池使用时间t为自变量,SOH为隐变量的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错时参数更新策略,有效降低单采样周期内的计算复杂度,使其更适用于电动汽车BMS控制单元。其次,提出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初始化遗传算法初始种群的方式加快辨识速度。此SOH估算方法的优势在于无需动力电池前期实验室实验数据支撑,仅依靠电池管理系统实时测得的过程数据便可实现对电池SOH的估算,因此算法具有较好的动态特性。经验证证明所提出的SOH估算方法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领域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并且算法具有较高的估计精度。
  • 唐强, 汤赐, 曾云龙, 王勇, 冷婷
    电源技术. 2021, 45(2): 181-1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1.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驾驶意图是影响电动汽车能量分配的重要因素,为此提出了基于驾驶意图-模糊自适应控制的能量管理策略。在传统的模糊控制能量策略基础上,增加多模糊控制器识别出驾驶意图,其识别结果用于自适应修正传统能量分配系数,使得能量管理策略不仅只考虑车的因素还考虑路况、驾驶员的因素。较模糊控制策略,所提的能量管理策略能量利用率提高了约3.61%,电池的最大输出电流降低了15.45%,电池的功率波动降低了13.86%,电池的温升降低了5.19%。仿真结果表明,基于驾驶意图-模糊自适应控制的能量管理策略能更有效提高蓄电池能量利用率,延长蓄电池寿命。
  • 符兴锋, 王曼莉, 赖吉健, 余祥松, 周斯加
    电源技术. 2021, 45(2): 185-1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1.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动力电池充电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电磁干扰问题,以某款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包为研究对象,针对充电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电磁干扰现象,从硬件电路分析着手,分析了电磁干扰产生的后果和影响,对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硬件电路进行了优化设计。优化设计前后的测试结果对比表明,优化设计后的电池管理系统有了良好的抗电磁干扰性能,满足使用要求。
  • 张继龙, 陈江英, 李翔晟
    电源技术. 2021, 45(2): 190-1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1.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动力电池的散热性能由冷却板冷却流道的面积、位置和液流流向决定。以冷却板最高板温、平均板温、温度标准差为评价指标,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研究了流道面积、流道位置、液流流向对多蛇形变结构流道冷却板模型散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流道面积可降低流体压降和冷却板平均板温,但以牺牲冷却板温度均匀性为一定代价;对流道尺寸固定不变的多蛇形流道冷却板,当流道截面长宽比不大于3时,设置逆流流道能降低冷却板温度标准差;冷却板的散热性能因冷却流道在冷却板上的位置不同而产生较大差异,流道最佳布置位置沿冷却板水平中心线向流道空间分布更均匀一侧偏移。
  • 赵鑫, 郭建强, 卿铜, 郝冬
    电源技术. 2021, 45(2): 195-1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1.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燃料电池(fuel cell)性能衰减规律研究是当前车用燃料电池领域发展的重要突破方向之一。通过对车用燃料电池进行低载怠速工况性能测试实验,重点关注燃料电池的极化曲线、开路电压、Tafel斜率、欧姆阻值、额定点电压、电压衰减速率、电压降比以及EIS特征分析,深入分析车用燃料电池的性能衰减规律,得到怠速期间燃料电池性能略微出现波动但仍保持下降趋势的结论。
  • 李正辉, 贠海涛, 胡帅, 魏永琪
    电源技术. 2021, 45(2): 199-2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1.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怠速工况下的启动停机过程是影响燃料电池寿命及制约其商业化应用的主要技术难题。结合现有文献及实验研究对某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系统,分析了怠速控制要求,提出适用于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系统的怠速启停控制策略,描述了燃料电池系统在控制过程的工作流程,并在Matlab/Simulink的Stateflow中搭建控制算法。经台架实验数据分析,验证其控制策略过程可根据整车功率需求满足燃料电池汽车怠速启停需求功率。结果表明,怠速控制过程可由辅助电源和车辆系统状态来实现,对缩短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怠速过程的启动时间和实现燃料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 林敏怡, 雷勇, 李宇泽, 张晓莉, 李孟洁
    电源技术. 2021, 45(2): 203-2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1.0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风光发电具有间歇性,蓄电池和超级电容作为储能系统存在充放电缺陷。针对混合储能系统容量配置优化问题,基于低通滤波的混合储能系统进行补偿功率分配,并考虑混合储能额定功率限值影响及反馈的当前储能荷电状态影响进行功率修正。以储能月均最低生命周期成本最小,结合容量配置约束条件建立数学模型,提出一种改进的QPSO(quantum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算法配置储能容量,选取西南某地算例分析验算,结果表明改进的QPSO算法对平均最优粒子权重分配不同使适应度值减小趋势不同,提高了混合储能容量配置的经济性。
  • 刘星宇, 徐少华, 李相俊, 韩晓娟
    电源技术. 2021, 45(2): 208-2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1.02.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储能电站拓扑结构、系统参数及控制策略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储能电站建模与仿真研究。基于仿真模型,参考现行储能系统检测标准进行充放电调节时间、功率控制能力及过载能力仿真,并与实际储能电站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比结果表明,所建储能系统仿真模型调节时间在100 ms以内,具有较好的功率控制能力,同时在一定过载范围工况下可以正常运行。仿真结果与实际测试数据基本一致,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为后续大规模储能电站安全稳定运行特性分析提供模型基础。
  • 张伟, 王锴, 孙洪彬, 赵春阳, 赵超
    电源技术. 2021, 45(2): 214-2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1.02.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我国空间电源系统发展现状,通过简要介绍当前常用的非隔离升压拓扑、降压拓扑及升降压拓扑,给出了一种适合空间应用的MPPT升降压调节器拓扑方案。通过电路仿真和原理样机的实验,证明其可行性。此方案对未来空间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 李畸勇, 张伟斌, 武泽中, 卢瀚文, 冯端正
    电源技术. 2021, 45(2): 217-2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1.02.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电导增量法(INC)不能同时解决跟踪速度和稳态振荡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INC的改进型稳态无振荡控制策略。首先启动阶段采用定电压跟踪,加快系统向最大功率点逼近速度;其次利用参考电压在连续两次扰动调整后压差符号变化情况对变步长进行控制,消除INC在最大功率点来回振荡问题,实现稳态零波动输出,从而解决了INC在最大功率点跟踪过程中兼顾跟踪速度和稳态精度矛盾问题。仿真结果表明该改进型控制策略不仅可以解决系统稳态波动问题,而且在动态性能方面也有一定的提升。
  • 徐钦赐, 贠海涛, 杨腾盛, 周哲义
    电源技术. 2021, 45(2): 222-2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1.02.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氢镍电池的动态特性,建立一个带有滞回特性的二阶RC等效电路模型;基于电池内部的快速动态反应和慢速动态反应,对两个反应时间分别通过充放电工况进行参数的辨识;通过MATLAB/Simulink建立模型仿真结构图。通过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提高参数辨识的精度,并且不需要特定的工况实验来获取数据;初始值任意设置,模型都可以快速地收敛到真值附近。
  • 郝丽, 王瑜, 陈冬, 倪丹, 党志敏
    电源技术. 2021, 45(2): 225-2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1.0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内阻与短路电流是反映阀控式铅酸蓄电池性能的重要指标。国家标准中的直流二次放电法需要用大电流放电,难以实现大容量蓄电池的内阻测量。提出了一种小电流二次放电法测量蓄电池内阻与短路电流的新方法,通过大量实验验证了此方法与标准方法的大电流放电测量得到的结果一致,并给出了放电电流的经验值,解决了大容量铅酸蓄电池内阻和短路电流测量的难题。
  • 孙硕, 孙俊忠, 周智勇, 杨占录, 蔡巍
    电源技术. 2021, 45(2): 228-2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1.0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铅酸蓄电池充电过程中SOC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采用平均影响值(MIV)算法对预测模型的输入变量进行了分析和筛选。在MIV算法的基础上,比较了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MIV-GA-BP)与传统MIV-BP神经网络对蓄电池充电过程中SOC的预测误差。测试样本的验证结果表明,MIV-GA-BP神经网络模型对蓄电池充电过程的SOC预测精度更优。
  • 吴晋蒙, 陈燕, 马春燕, 刘强, 窦银科
    电源技术. 2021, 45(2): 232-2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1.02.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温差发电技术应用于回收锅炉中的烟气余热资源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设计一种可拆卸的锅炉管道余热回收温差发电装置,并在不同负载电阻下对多种串并联组合方式的TEG阵列进行发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温差发电装置结构设计合理,TEG冷热端温度均匀分布,热端温度最大137 ℃,平均温差为107 ℃。当TEG全部串联且阻值比约为1.1时,输出功率最大,为6.84 W,即该温差发电管道余热回收装置有一定意义上的热电转化能力,并对后续温差发电系统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崔宸赫, 宋诗斌, 王家豪, 黄鹤松
    电源技术. 2021, 45(2): 236-2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1.0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微纳卫星是目前极为热门的卫星应用发展方向。但大量低等级元器件提高了卫星单粒子闩锁的可能性,对微纳卫星电源管理提出了挑战。为提高微纳卫星电源管理及故障恢复能力,提出了一种低成本微纳卫星电源系统防护及自主恢复设计。该设计基于电流检测实现电源系统自动过流保护,同时,具备自主恢复供电能力,自主恢复时间可调。论文阐述了微纳卫星电源系统防护及自恢复原理,理论推导了设计参数选择依据,并利用实验实测验证了电源防护及自恢复设计的可行性。
  • 张强, 孔陈杰, 王学良, 马力君
    电源技术. 2021, 45(2): 240-2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1.02.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了卫星在转移轨道阶段的用电需求,依据星箭接口通用的设计原则,从卫星的供电裕度、供电品质、供电安全等方面,对上面级与卫星之间的接口进行匹配性研究,并对一箭双星发射任务,上面级对卫星供电、卫星直接入轨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结果表明,上面级供电双星同时工作的状态下母线电压的稳定性和上面级加断电过程中双星母线的瞬态特性,满足卫星使用要求。这可为其他一箭多星上面级直接入轨卫星的星箭供电接口设计提供参考。
  • 郭慧敏, 黄珺, 宋桂英, 付亚楠, 杨快荣
    电源技术. 2021, 45(2): 245-2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1.02.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中点箝位型三电平双有源桥直流变换器(three-level neutral point diode clamped dual active bridge, TL-NPC DAB)提出了一种基于脉冲宽度调制加移相控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 phase shift, PWMPS)的电流有效值优化调制策略。通过对变换器划分开关模式,分析各开关模式下工作特性,推导出优化调制策略下控制变量间的最优关系表达式。该调制策略在控制系统电流有效值达到最小的同时使所有开关管实现软开关,从而减小了损耗,提高了变换器的效率。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调制策略的有效性。
  • 尹山, 董建园
    电源技术. 2021, 45(2): 249-2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1.02.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磷酸铁锂电池作为储能装置,通过Buck-Boost电路控制磷酸铁锂电池直流母线电压恒定。选择三相两电平的VSC换流器作为PCS的主拓扑结构,并在其数学模型下设计了VSG有功调频外环控制策略、MPC直接功率预测内环控制策略。阐明了SVPWM的原理,且为了验证控制策略的合理性,以IEEE三机九节点系统作为电网模型,从离网运行和并网运行两个方面得到了在此控制策略下储能换流器的电压电流波形与有功功率波形,并与传统的P/Q控制效果做了对比,结果表明,控制效果良好。
  • 曾小波, 徐恒山, 宋俊辉
    电源技术. 2021, 45(2): 255-2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1.02.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LLC谐振变流器因软开关、高效率和高功率密度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在各种工业领域,但LLC谐振变流器难以在快速启动和低启动冲击电流之间取得均衡效果。为了降低LLC谐振变流器启动冲击电流和缩短LLC谐振变流器的启动时间,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谐振参数设计方法,通过改进LLC谐振变流器在启动瞬间的输入阻抗,达到降低启动冲击电流的目的。为了验证所提出的设计方法的有用性,开发了一台2.3 kW LLC谐振变流器样机,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不仅有效地降低了启动冲击电流,还明显地提高了LLC谐振变流器的启动速度。
  • 沈孟锋, 羊荣金, 张学良, 陈敏捷, 何剑敏
    电源技术. 2021, 45(2): 259-2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1.02.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绝缘型多级式拓扑逆变器转换效率低、滤波困难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高频变压器多级式拓扑的微型逆变器。阐述了系统的组成及原理,前级采用了基于SG3525的推挽式逆变电路,后级采用了全桥逆变电路,逆变控制技术采用了SPWM波脉冲调制技术,其控制系统由AT89S52单片机实现。同时采用了HER508整流二级管构建全桥整流电路,采用二阶LC滤波电路对输出电流进行滤波。实验数据表明:该系统输出波形为50 Hz的正弦波;测得2路PWM波的死区时间为5 μs;逆变器逆变效率随负载的变大而变大,其峰值效率可达88.67%。
  • 综述
  • 徐帅, 刘雨辰, 周飞
    电源技术. 2021, 45(2): 263-2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1.02.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深度学习的日益流行和不断的突破,积极地推动了估算锂离子电池荷电状态(SOC)新方法的研发。常用于文本翻译、语音识别等领域的循环神经网络算法已开始应用在电池SOC估算领域。概述了几种常用于电池SOC估算的循环神经网络算法,并根据结构复杂度将其分为简单、深度以及扩展循环神经网络算法。此外,从模型输入变量、数据预处理、循环神经层数及其神经元数、优化器、损失函数、测试文件、研究的温度、使用的电池类型以及估算误差方面对这些循环神经网络算法进行了比较,总结了这几种估算方法的优缺点,让读者对循环神经网络算法有更直观的了解。循环神经网络算法与其他算法相结合来估算电池SOC,将会成为重点研究方向。
  • 陈文博, 颜健, 孟凌杰, 张小芹, 张雪峰
    电源技术. 2021, 45(2): 270-2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1.02.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动汽车作为新一代“绿色”交通工具,在节能减排等方面优势明显,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增加,电动汽车火灾事故频发。在回顾近年来国内电动汽车火灾事故案例的基础上,查阅近八年的相关文献,针对电动汽车的动力锂电池火灾危险性开展研究现状分析,对动力锂电池热失控机理、火灾危险性、灭火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为进一步开展动力锂电池安全研究和电动汽车火灾应急救援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