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会刊
中国电子学会化学与物理电源分会会刊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6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2-07-20
  

  • 全选
    |
    综述
  • 焦萌, 张文佳, 许薇
    电源技术. 2022, 46(7): 697-7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2.07.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传统嵌入型锂离子电池已经达到其理论比容量的上限,需要开发新化学体系的电池材料来满足未来高比能量的要求。金属锂的理论比容量高达3 860 mAh/g,相对标准氢电极电位低至–3.04 V,这使得金属锂电极成为高比能量二次电池的首选材料。然而,锂金属负极上的枝晶生长及其与电解质界面的不稳定性,导致锂金属负极存在安全隐患、利用率低、使用寿命短等问题,严重阻碍了锂金属电池的实用化。系统地总结了近些年在抑制金属锂二次电池负极枝晶生长方面取得的进展,并对金属锂负极电池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 肖菊兰, 陈涛, 刘洪利, 陈英
    电源技术. 2022, 46(7): 703-7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2.07.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锂金属负极枝晶是引起锂金属电池安全和效率问题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原因是锂离子在电极表面的电化学行为不受控。为抑制枝晶的生长,需要研究和理解其产生的电化学机理。因此,很多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综述了锂金属电池中锂枝晶成核和生长的不同模型,阐述了通过增加比表面积降低电流密度、附加亲锂性位点增强阳极亲锂性和改进SEI膜机械强度和柔韧性,防止SEI膜破裂产生锂枝晶生长热点等锂枝晶抑制方法,展望了未来锂枝晶抑制策略。
  • 叶明刚, 喻其林, 胡利民
    电源技术. 2022, 46(7): 707-7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2.07.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国内外新能源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比能量和放电倍率性能均取得显著提升,具备了在水下特种装备上应用的条件。目前国外已有将锂离子二次电池应用在训练用水下特种装备上的实例,并有望实现在作战用水下特种装备上的应用。对水下特种装备用锂离子二次电池做了简要介绍,对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使用安全性进行了总结归纳。认为在经过电池安全性技术突破和严格遵守安全使用规范的情况下,锂离子二次电池可以安全可靠地使用在水下特种装备上。
  • 张杰, 谌祺, 韩小涛
    电源技术. 2022, 46(7): 710-7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2.07.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可靠性低和耐久性差是目前制约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展的主要瓶颈,故障诊断技术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受到广泛关注。总结了近年来基于典型机器学习算法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故障诊断方法,分别对神经网络、模糊聚类、神经模糊、贝叶斯网络、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等方法进行归纳分析,并结合当前算法存在的问题,对机器学习在燃料电池故障诊断应用领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 曾升, 李进, 王鑫, 付永柱
    电源技术. 2022, 46(7): 716-7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2.07.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氢能是未来能源系统中重要的二次能源之一,而氢能制备存储技术是其走向实用阶段的关键一环。综述了储氢和制氢技术的研究进展,简要分析了各种技术的特点,并从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切入,展望了氢能的未来发展。主要从氢能资源供给与应用两方面进行分析总结,论述我国氢能市场分布和发展现状,并对未来我国氢能源产业发展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总体来说,氢能源的制取,存储和利用技术朝着科学系统化方向稳步发展,从制取存储到终端消费逐渐走向实用阶段。大规模储氢产业发展直接影响其推广和应用,众多新型储氢技术的突破为氢能源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 研究与设计: 化学电源
  • 侯敏, 胡亦杨, 聂荣荣, 王振波
    电源技术. 2022, 46(7): 723-7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2.07.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取两步改性法合成了锆硼共改性的LiNi0.8Co0.1Mn0.1O2正极材料。实验表明,Zr元素改性会对高镍三元材料造成Zr4+的掺杂,而B元素改性则大部分以B2O3的形式包覆在材料的表面。电化学测试结果可知,锆元素改性能够提升材料的放电比容量以及倍率性能。相比于单一的锆元素改性材料,锆硼共改性从材料一次粒子和二次粒子分别入手,Zr元素掺杂提升了材料的机械强度,而B元素的包覆改性,为材料加了一层保护,避免了电解液与材料的直接接触,材料表现出更佳的结构稳定性。在循环250次后,依然具有83.8%的容量保持率,而未改性的NCM样品以及单纯锆元素改性的样品,分别只具有最初容量的74.7%和77.8%。但是,由于B元素的化学惰性,锆硼共改性降低了材料的放电比容量和倍率性能。
  • 戴海燕, 张春花, 李长玉
    电源技术. 2022, 46(7): 729-7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2.07.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锂离子动力电池工作过程中的热行为对电池工作性能产生重要影响。针对锂电池的散热问题,以18650圆柱锂离子动力电池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单体电池散热模型,设计了单体电池实验测试平台,电池进行恒流放电,通过对分析模拟与实验中,电压及电池温度在不同条件下随时间变化的比较,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基于该模型,分析了放电倍率、环境温度对电池散热的影响。结果表明:锂电池的放电倍率与环境温度和电池温度呈增函数关系,放电倍率越大,环境温度越高,电池的平均温度越高。当达到10 C时,温度将超过最佳工作温度范围,需增大风速,进行必要的散热。该电池散热模型和对单体电池散热影响因素的分析,为电池热特性的研究和热管理系统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 宋胜, 李云伍, 赵颖, 王月强
    电源技术. 2022, 46(7): 734-7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2.07.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单一算法在不同工况下的锂电池片段荷电状态(SOC)估计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锂电池片段数据的联合SOC估计算法。以比克H18650CIL型镍钴锰酸锂单体电池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二阶RC等效电路模型,设计了锂电池实验并进行了基于遗忘递推最小二乘法(FFRLS)的在线参数辨识,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及辨识的参数具有较高的精度。考虑到不同算法的优点,论文使用灰色理论、BP神经网络等方法进行了锂电池的荷电状态估计。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无迹卡尔曼滤波(UKF)、离散灰色预测(DGM)和神经网络(BPNN)的联合算法,分别以15%、30%和40%的锂电池片段数据作为训练数据,进行了SOC估计结果的比较。数据表明联合算法的最大估计误差为1.01%,好于UKF算法的最大误差1.94%、BPNN算法的最大误差1.62%,联合算法展现出了更高的精度和稳定性。
  • 李苏阳, 陈富安
    电源技术. 2022, 46(7): 739-7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2.07.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锂电池健康状态(state of health, SOH)估算精确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attention)和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directional long short term memory, Bi-LSTM)的锂电池SOH估算模型。利用锂电池在放电过程中测得的电压、温度和满电荷状态下的容量作为输入特征。建立Bi-LSTM充分学习序列特征;利用注意力机制分配特征隐含状态下的权重;最后映射得到目标值SOH。在NASA锂电池数据集上的仿真结果表明5、6号电池的均方根误差和绝对百分比均方误差都保持在0.004 5和0.30%以内。
  • 杜进桥, 田杰, 李艳
    电源技术. 2022, 46(7): 743-7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2.07.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大规模退役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严峻,因此,对其正极材料进行有效的回收与利用成为了当下的研究热点。为实现活性材料与铝箔高效分离,提高正极活性材料的回收率,采用低温焙烧工艺对废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中的铜箔和铝箔的回收工艺进行了探索与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马弗炉在空气气氛下进行火法焙烧,控制焙烧温度为550 ℃,保温时间2 h,空气流量9 L/min,可实现铜箔、铝箔与正极材料的有效分离,且铜箔与铝箔的回收率分别达到85.7%与95.4%;而采用回转窑进行焙烧时,所需焙烧温度与保温时间分别为450 ℃与0.5 h,说明在低温下可实现正极材料与铝箔的完全快速分离,且铜箔与铝箔的回收率可高达99.34%和99.64%。
  • 刘薇, 程广玉, 曹永杰, 王宁, 张俊喜
    电源技术. 2022, 46(7): 748-7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2.07.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电化学阻抗谱技术(EIS)结合弛豫时间分布技术(DRT)研究了25、55和70 ℃下LiNi0.8Co0.15Al0.05O2的日历时效过程。分别引入正、负极半电池和正、负极对称电池,研究正、负极对全电池阻抗的贡献,DRT辅助解析了EIS在10–1~104 Hz频率范围的不同时间常数的物理化学意义,建立并拟合等效电路模型(ECM)。结果显示,固态电解质界面膜(SEI)产生的阻抗是电池容量衰减的主要来源。利用FT-IR和XPS研究了正、负极的老化特征,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正、负极表面和横截面在加速日历失效过程中的形貌变化。结果表明,负极产生的阻抗是电池性能下降的主要来源。
  • 卢东亮, 李保庆, 陈施尹, 赵瑞瑞
    电源技术. 2022, 46(7): 754-7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2.07.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固相法在1 200 ℃煅烧温度条件下合成了Li0.33La0.56TiO3 (LLTO)固态电解质材料,并分别采用模压法和冷等静压工艺制备为陶瓷电解质。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量色谱(EDS)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等技术研究了冷等静压工艺对LLTO陶瓷电解质微观形貌和离子电导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冷等静压工艺能够增大LLTO陶瓷电解质的晶粒尺寸,有效地提高其晶界电导率,所制备的陶瓷电解质在室温下的体电导率和晶界电导率分别为1.28×10–3和1.25×10–4 S/cm。
  • 全书贵, 施继琴, 余佑锋, 常海涛
    电源技术. 2022, 46(7): 758-7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2.07.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烧结后的电解二氧化锰为正极活性材料,金属锂作为负极材料,组装成锂锰纽扣电池。然后分别采用放电深度为0~2.36%的恒阻7.3 Ω模式和放电深度为0~4%的恒流4 mA两种模式进行预放电实验,并进行电性能测试。内阻测试结果表明:预放电有利于降低电池内阻,恒阻7.3 Ω模式电池内阻比恒流4 mA模式小。通过EIS阻抗图谱分析可知预放电深度约1%时的电池Rct较小。在20 mA脉冲放电模式验证下,预放电深度在1%~3%区间内的电池放电性能较好。该研究有利于锂锰电池的实际生产应用。
  • 赵鑫, 杨沄芃, 郭帅帅
    电源技术. 2022, 46(7): 761-7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2.07.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流道中的水传输特性对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PEMFC)水管理技术研究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流道排水性好有利于避免水淹现象的发生。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研究流道壁面的亲/疏水性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水传输特性的影响,分析水流前端接触角与材料本征接触角之间的关系,讨论流道内水流的摩擦阻力系数。结果表明,增强流道壁面的疏水性可以有效提高流道的排水性能,预防水淹现象的发生。
  • 侯向理, 裴昱, 宁星杰, 涂序国, 余丽
    电源技术. 2022, 46(7): 765-7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2.07.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大功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堆的开发与测试进行了研究。自制催化剂和膜电极表现出了良好的性能和耐久性,电堆在不同操作条件下均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在150 kPa操作条件下,该电堆最大功率可达184.17 kW。
  • 刘万琦, 董聪, 乔志军, 卜钟鸣, 叶阳辉
    电源技术. 2022, 46(7): 769-7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2.07.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一维电化学模型与三维传热模型,研究了超级电容的电热耦合特性,探究了不同充放电过程和环境温度对超级电容产热、温度分布和散热性能的影响,同时分析活性炭电极厚度对混合型超级电容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型超级电容正负极质量比将影响其运行性能;负极质量的增加能提升正极锂离子的利用率,同时增加能量密度,但会造成等效串联内阻增加,功率密度下降。负极质量的增加会影响超级电容的散热能力,在大电流充放电条件下这种影响尤为突出。在研究范围内,将正负极质量比控制在1∶1.5至1∶2区间内能使超级电容器获得最佳性能。
  • 曾昭锋, 骆名雄, 刘锋
    电源技术. 2022, 46(7): 774-7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2.07.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水热法在泡沫镍上制备了NiMoO4纳米电极材料,通过物相、形貌和电化学表征与测试分析发现,制备的NiMoO4具有纳米线状结构,可以充分增加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增加了活性位点,提高电化学性能。在160 ℃分别保温4、6和8 h得到的试样中,NiMoO4-6 h相对于NiMoO4-4 h以及NiMoO4-8 h表现出更加优异的比电容、阻抗等性能;NiMoO4纳米线电极材料具有良好的赝电容特性,阻抗较低,且可逆性良好,在电流密度为1 A/g时,其比电容达到376 F/g,电化学稳定性良好,3 000次循环后,其比电容仍然能保持初始值的87.9%。NiMoO4纳米线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超级电容器电极应用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 胡波, 李亚雄, 李珍, 马延强
    电源技术. 2022, 46(7): 778-7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2.07.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铅酸蓄电池荷电状态(SOC)估计不够精准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等效电路模型的递推最小二乘法(RLS)结合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CKF)的电池SOC估计方法。推导铅酸蓄电池离散空间方程,通过实验得到电池的SOC-OCV拟合曲线,并采用递推最小二乘法进行模型的参数辨识,建立仿真模型对比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EKF)和CKF算法对铅酸蓄电池SOC估算的精准度,结果表明CKF算法对SOC的估计效果更佳。
  • 研究与设计: 物理电源
  • 张永, 孟小伟, 张进臣, 王贵梅, 邵海娇
    电源技术. 2022, 46(7): 782-7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2.07.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晶体硅PERC电池作为当前光伏太阳电池的主流工艺产品,核心在于在硅片背面沉积一层优良的氧化铝场钝化薄膜来提升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但是由于氧化铝薄膜制备过程中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导致PERC电池在成品EL测试中,经常出现EL发黑问题,不仅影响PERC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同时也容易造成组件端的可靠性测试失效,影响电池的有效寿命。重点总结了PERC电池制备环节中,用于沉积氧化铝薄膜的MAiA机台导致电池EL大面积发黑的关键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改善措施。
  • 张心会, 李青霄
    电源技术. 2022, 46(7): 785-7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2.07.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碲硒镉薄膜太阳电池因其制备工艺简单,制造成本低廉,光电转换效率优异,近年成为光伏领域的研究热点。为简化工艺并获得更优光电性能,使用碲化镉和硒化镉混合源,采用近空间升华法通过调控气压沉积了不同硒掺杂比例的碲硒镉薄膜,并制备成碲硒镉器件,研究了碲硒镉薄膜的结构、纵向硒元素分布和表面形貌、组分、光谱响应和电流电压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使用CdSe与CdTe混合源,采用近空间升华法通过调控沉积气压可以控制CdTe薄膜中的硒含量,实现稳定沉积并获得预期带隙CdSexTe1-x薄膜。所制备的碲硒镉器件短路电流密度达到了27.8 mA/cm2,光电转换效率达到15.3%。这为设计和制备具有梯度带隙的碲硒镉薄膜太阳电池提供了一种简单和有效的方法,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 王金玉, 王雨欣, 王海生
    电源技术. 2022, 46(7): 789-7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2.07.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恒压法、扰动观察法(P&O)等传统MPPT算法在非均匀辐照度下无法追踪到最大功率点,导致光伏系统效率降低,成为限制光伏发电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出了一种基于量子运算的布谷鸟算法与扰动观察法结合的复合算法。通过引入量子运算对粒子的方向进行更新,布谷鸟算法中莱维飞行模块对粒子的实际位置更新,在功率多峰值下的情况下迅速找到MPP点附近后,将算法切换至P&O,通过小的扰动,对MPP进行持续跟踪,使系统始终工作在最大功率点处,减少系统的震荡和能量损耗。通过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进行仿真分析,验证所提算法在非均匀辐照度下能实现快速精确的最大功率跟踪。
  • 赵国树, 杨忠, 田小敏
    电源技术. 2022, 46(7): 793-7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2.07.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双极直流微电网具有高可靠性和高效率特点,得到了广泛研究。然而,传统的双极性直流微电网需要多个直流变换器组合实现电能传输,存在体积大、质量大、成本高等缺点。提出一种新型的双输出光伏接口直流变换器,其电路拓扑简单,对称双极性输出电压可提供Vdc、+0.5 Vdc和-0.5 Vdc不同等级电压。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变换器能够满足双极性直流微网中光伏接口变换器的要求。
  • 成珂, 张璐, 杨力人, 劳志军
    电源技术. 2022, 46(7): 797-8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2.07.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建筑屋顶小型分布式光伏电站并网可靠性,依据8.16 kW屋顶光伏电站2016―2021年1 744 d的实际运行数据,并利用公开的天气资料,开展发电量预测研究。研究首先基于聚类划分天气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太阳辐射、温度、相对湿度等气象因素与光伏发电量的相关性;接着采用麻雀搜索算法优化预测模型,并与常规及采用粒子群优化的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麻雀优化算法可有效提高预测精度,有助于电网提前安排调度,减少电网冲击。
  • 谢琳琳, 朱武, 崔昊杨
    电源技术. 2022, 46(7): 802-8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2.07.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传统BP算法易陷入局部最小值、收敛速度慢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IAGA-BP)的故障诊断方法。该模型通过将精英个体保留策略与排序选择法相结合,对选择算子进行改进,同时引入非线性函数,对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进行自适应调整,并将改进的遗传算法应用于BP网络初始权值阈值的优化,最后将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应用于光伏阵列故障诊断,实现对短路、开路、阴影、老化及复合故障的检测。仿真结果表明,该优化算法的收敛和诊断能力优于传统BP神经网络,在光伏阵列故障诊断领域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 朱世豪, 朱武
    电源技术. 2022, 46(7): 807-8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2.07.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光照不均或局部遮荫条件下光伏阵列的输出功率,将网状连接TCT(total-cross-tied)型的光伏阵列结构划分为活动补偿部分和固定输出部分,提出一种基于变异系数的方法来控制连接两部分的矩阵开关,该方法不仅可以反映重构前后光伏阵列的变异情况,还能避免重构过程中矩阵开关的非必要动作,使得光伏阵列可以根据不同的阴影情况快速完成开关切换,调整两部分光伏组件的连接结构。仿真结果表明,重构后的光伏阵列不但较重构前明显提高了输出功率,而且使得功率曲线更趋向于单峰值特征,在重构实施过程中还大幅降低了矩阵开关的尝试次数,节约了功耗和时间。
  • 魏立明, 李凯凯
    电源技术. 2022, 46(7): 811-8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2.07.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光伏阵列由于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其输出特性的功率-电压(P-V)曲线通常呈现多峰状态。针对传统扰动观察法仅适用于单峰追踪的缺点,将光伏阵列输出特性中的峰值分布规律应用于最大功率点追踪过程中。将扰动观察法用于确定各个峰值点,通过判断峰值点的分布特征从而得到最大功率点的相关数据。通过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仿真模型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算法策略能够从多个局部峰值中找到最大功率点,并具有良好的追踪精度及稳态性能。
  • 研究与设计: 系统技术
  • 卫雅欣, 孙正扬, 白皓, 徐伟, 郑叶龙
    电源技术. 2022, 46(7): 815-8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2.07.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一种有效消除Superboost变换器右半平面零点的方法。Superboost常作为航天电源控制器的蓄电池组放电调节器升压拓扑,调节蓄电池组放电,具有高效率、高功率密度等优点。但该变换器具有右半平面零点,会导致电源系统工作不稳定。通过使用由一个电容和一个电阻串联组成的阻尼网络,将其添加在Superboost变换器中,在电压模式控制和峰值电流模式控制情况下,均可以消除右半平面零点,使蓄电池组放电时电源系统保持稳定。通过计算与仿真的方法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 蒋硕, 章玄, 赵旖旎, 雒东阳, 付宇
    电源技术. 2022, 46(7): 820-8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2.07.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大功率电推进负载、通信载荷时分多址工作模式等大量使用,对卫星能源系统阶跃响应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减少阶跃负载对母线电压尖峰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预测控制的卫星能量管理策略,该策略基于能量守恒原则预测电流变化趋势,从而进一步提高母线的动态响应能力。通过系统级仿真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