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会刊
中国电子学会化学与物理电源分会会刊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9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5-10-20
  

  • 全选
    |
    综述
  • 林俊炜, 叶子贤, 丁翔
    电源技术. 2025, 49(10): 1963-19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10.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具有比容量高、能量密度高的优点。然而,在长期循环中,三元正极材料面临着阳离子混排、界面副反应以及结构稳定性不足等挑战,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锂离子电池性能的持续提升。当今研究表明,元素掺杂和表面包覆等改性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其电化学性能。综述了近几年来三元正极材料改性研究的进展,特别是元素掺杂和表面包覆等方法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系统总结了三元正极材料的多种改性方案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及三元正极材料的产业化提出了建议。
  • 马鹏飞, 王伟, 郭辉
    电源技术. 2025, 49(10): 1975-19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10.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储能部件,安全、快速且高效的充电是解决电动汽车里程焦虑的核心问题。然而,快速充电会引起锂离子电池副反应,加速储能容量和使用寿命衰减,并引发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因此,明确快速充电工况下动力电池容量衰减机制,构建合理的电极结构、精准调控电解液类型、结合多目标合理优化充电策略成为了研发锂离子电池快充技术的关键。综述了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快充策略研究进展:基于电极材料结构调控,提升材料的离子/电子电导率或缩短电极材料内部Li+转移路径,加快锂离子电池充电速率;通过调控添加剂类型、锂盐浓度、探寻新型电解质等方式,优化电极-电解液界面结构,实现锂离子电池快充;讨论了不同类型的充电策略,缩短充电时间,有效控制充电过程中的安全性。
  • 苏建明, 邱慧
    电源技术. 2025, 49(10): 1988-19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10.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专利数据,分析了锂离子电池防热失控技术的发展态势,揭示了关键技术分支及其创新点。从宏观层面分析了全球主要国家/地区的专利申请趋势、重要申请人及其技术构成,分析了中美日韩欧的专利流向和各技术分支发展态势。从关键技术层面剖析了材料优化、结构改进、热管理等技术分支的研究进展。结果显示,中国企业在锂离子电池防热失控技术领域表现突出,专利申请量占比62%,但国际化布局不足。材料优化仍为核心,而热管理、电池管理系统和消防技术正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固态电解质、阻燃电解液等方向已形成显著优势。建议优化海外专利布局,强化高增长领域的研发投入,并加强跨学科合作,推动技术向系统化防护发展。
  • 杨宗凡, 徐德华, 付甜甜, 赵子寿, 刘兴江
    电源技术. 2025, 49(10): 1999-20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10.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锂金属电池凭借锂金属负极的高理论比容量(3 862 mAh/g)是实现高能量密度电池器件的关键体系,但锂枝晶引发的内短路和热失控风险阻碍了其工程化应用。综述了锂金属电池的研究进展。负极方面,三维微纳结构集流体通过物理限域引导锂均匀沉积;元素掺杂降低了锂成核过电势并调控界面化学反应;锂合金提升了电池循环稳定性。电解液工程中,介电调控策略优化了界面电场,聚合体系增强了还原动力学。隔膜方面,涂层优化和超薄复合设计改善了锂离子传输。安全性研究方面,高浓度电解液、原位耐高温界面和阻燃添加剂显著提高了电池热失控触发温度。这些材料与界面层面的突破为高比能锂金属电池的安全应用奠定了基础。
  • 唐浩, 后小毅, 徐源, 张一博, 赵亮, 谈燕, 王淼, 康宇龙
    电源技术. 2025, 49(10): 2011-20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10.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P2型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具有理论比容量高、离子电导率高、结构稳定等优点,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但是在充放电过程中,P2型正极材料出现的微裂纹、相变、表面副反应等现象使其电化学性能迅速衰退。鉴于此,总结了近年来关于钠离子电池P2型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改性的研究进展,从掺杂改性、熵调控、表面包覆、结构调控、相调控、比例调控、共改性等方面阐述了不同改性策略对P2型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为P2型正极材料的改性研究提供了参考。
  • 王德军, 曹阳阳, 许成林, 孙浩翰, 栗欢欢
    电源技术. 2025, 49(10): 2021-20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10.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增加,纯电动汽车因其高能量效率和环保优势受到关注。然而,电池性能对温度敏感,空调系统在寒冷条件下也需消耗大量电能,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受限,合理的热管理系统方案对续航里程、汽车安全性和乘员舒适性至关重要。分析了电动汽车的主要产热源,并对其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电动汽车热源的整合方案,主要分为双热源与多热源系统;分别介绍了不同集成方案的设计思路和优缺点,分析了集成热管理的控制策略;对电动汽车热管理方向进行了展望,总结了热管理集成化的发展趋势及其重要性。
  • 研究与设计: 化学电源
  • 韩鹏, 王立帆, 詹纯
    电源技术. 2025, 49(10): 2035-20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10.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极导电性对草酸锂(Li2C2O4, LCO)补锂剂的补锂效果至关重要,但这两个因素之间是否呈现正相关关系仍存在争议。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4种不同碳包覆含量的磷酸铁锂(LFP),揭示LCO的补锂效果与电极导电性能之间的关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磷酸铁锂电极的导电性与草酸锂的补锂效果并不成正相关关系。实际上,随着碳含量的增加,LCO的补锂容量先增加后减小。当碳包覆量为2%(质量分数)时,LCO几乎无补锂容量,而在碳含量为0.54%时,LCO提供了8.97mAh/g的补锂比容量。
  • 郑睿鹏, 徐艳, 徐加民, 吴涛, 林双
    电源技术. 2025, 49(10): 2043-20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10.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将SnCu合金引入石墨电极基体,构建SnCu/石墨电极体系,用于补偿负极因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的形成引起的不可逆容量损失,以提高电池的比容量。采用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对SnCu/石墨极片进行了表征,组装扣式电池后,对电池进行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采用离子液体电沉积法可以在石墨负极片上成功沉积SnCu合金,制备SnCu/石墨极片,且在锡盐浓度为1mol/L,铜盐浓度为0.5mol/L,电流密度为2.5mA/cm2,电沉积时间为30min的条件下,SnCu/石墨极片的比容量最高。
  • 王鹏程, 王其超, 王铈汶
    电源技术. 2025, 49(10): 2049-20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10.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磷酸铁锂(LiFePO4)电池在储能和动力市场的广泛应用,其在高温等极端环境下的性能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基于此需求,对LiFePO4软包电池45℃高温循环性能进行了研究,选用2,3‑二氢吡啶并[2,3‑d][1,3]唑‑2‑酮(2,3-Dihydropyrido[2,3-d][1,3]oxazol-2-one,DPT)作为功能型添加剂加入电解液中,其具有较高的还原电位[1.47V,碳酸亚乙烯酯(VC)还原电位为1.17V],构筑含有LiNxOy、Li3N、LixPOyFz和LiF等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膜)。对比不同添加量[0%、0.3%、0.5%和1.0%(质量分数)]的DPT对10.24W下软包电芯高温(45℃)循环性能的影响,其中DPT添加量为0%、0.3%和0.5%的软包电芯分别循环232、432和971次后,容量保持率达到了60%,而DPT添加量为1.0%的软包电芯在循环1000次时仍然具有80%的容量保持率。但是DPT添加量增加会增大充放电阻抗,综合考虑,DPT的添加量为0.5%。
  • 吴金伟, 檀帅林
    电源技术. 2025, 49(10): 2058-20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10.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航天器用INR33650锂离子电池,系统探究电解液质量(12~24g)对其性能的影响。通过化成、老化、过充及循环测试,发现电解液质量明显影响放电容量、电压平台及内阻,但对过充安全性能、循环寿命影响较小。电解液质量为16~20g时,电解液充分浸润电极,电性能稳定、循环寿命长、比能量高。电解液质量低于16g时,储气空间增大,部分抵消了电极浸润不足对循环寿命的影响,但过充电池温升较高(31.1℃)。电解液质量增至22~24g(壳体加高5mm)虽可缓冲电极的机械应力、增大储气空间,略微提升循环寿命,但不符合轻量化要求。综合分析,确认INR33650电池最佳电解液质量为16~20g(电解液体积系数为1.31~1.65),为航天器用高比能电池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
  • 仲启方, 孙延生
    电源技术. 2025, 49(10): 2066-20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10.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控制单一变量法,选用4款不同硫含量的炭黑产品,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分析法(ICP)、电阻率测试仪、电池检测柜等对炭黑原材料粉末、电极片、电芯进行不同维度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炭黑产品受原材选型及生产工艺影响,产品含硫量存在较大差异,炉黑产品结构中存在较多的官能团,更易分散,可降低正极片电阻率,也有利于降低电芯直流内阻(DCIR);炭黑硫含量对倍率及高低温性能无显著影响,但是,硫杂质的存在会对比容量、循环性能造成负面影响,尤其在日历寿命方面,硫含量对荷电保持率与容量恢复率的影响呈现出较强的负相关性。该研究结果对高硫炭黑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 康元春, 宋博扬
    电源技术. 2025, 49(10): 2072-20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10.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满足电池模组的温控要求,提出了一种分区域变导热系数导热垫的设计方案。该方案将电池模组与直冷板间的导热垫划分为三个区域,并采用不同的导热系数,从而提升整体均温性。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结合极差分析方法,确定了最优导热系数分配方案。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采用传统方案,在保证电池模组最高温度处于最佳工作区间的同时,该方案将最大温差从5.8℃降低至4.85℃,有效提升了电池模组的温度均匀性。此外,分析了冷媒质量流量、进口干度和蒸发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这为动力电池直冷热管理系统的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
  • 荆志豪, 周忠凯
    电源技术. 2025, 49(10): 2080-20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10.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模型是目前精度最高的模型,然而当前电化学模型参数辨识面临着参数维度较高以及复杂性强的困难。针对锂离子电池扩展单粒子模型(ESPM)的参数辨识,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旅鼠算法(ALA)的多时间尺度参数分组辨识方法。该方法通过将模型参数按照不同时间尺度分组,然后结合不同实验工况分组依次辨识,减少了参数空间维度,简化了参数辨识步骤。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参数辨识结果的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可以达到0.5%以下,结合ALA算法后可进一步降至0.25%。
  • 杨世超, 赵理
    电源技术. 2025, 49(10): 2088-21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10.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通过增加模型复杂度来提高电池健康状态(SOH)估计预测精度的技术路线往往会造成较大的计算量,不利于在轻量化的嵌入式设备上使用。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高效、高精度的SOH估计方法。该方法引入自适应权重多头线性自注意力机制,在降低计算开销的同时,对电池退化过程中的长短期依赖关系进行有效建模;结合深度可分离卷积,实现轻量级的多尺度特征提取;同时利用白鹭群优化算法对模型超参数进行优化,从而进一步提升预测精度与模型鲁棒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多个公开电池数据集上均实现了优异的SOH估计性能,而且相比卷积神经网络(CNN)-Transforme、Transformer,训练时间分别降低了27.30%、10.29%,存储空间分别降低了21.59%、21.80%,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 夏晶, 高源, 李枢相, 李首毅, 高隆, 张大奎, 张宝磊
    电源技术. 2025, 49(10): 2101-21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10.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优化钠离子电池制备及提高硬碳负极材料性能,对主流厂家生产的3种硬碳产品(可乐丽、佰思格及贝特瑞)的形貌、颗粒尺寸、晶体结构、孔洞、压实密度、容量、循环性能、倍率性能、扩散性能等结构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可乐丽硬碳粒径及比表面积最小,孔径分布最集中,压实密度最高;佰思格硬碳晶体无序度最高;贝特瑞硬碳颗粒及比表面积最大;佰思格、可乐丽及贝特瑞硬碳首次可逆比容量分别为319.0、303.3和301.0mAh/g,且可乐丽硬碳循环25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及10C下比容量最高,分别为95.7%和232.0mAh/g;电化学反应过程中,可乐丽硬碳易受表面控制,而贝特瑞及佰思格硬碳主要受扩散控制。
  • 郭旭帆, 王少兰, 刘文飞, 何庭龙, 兰佳伟, 何选盟, 马栓
    电源技术. 2025, 49(10): 2109-21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10.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过渡金属硒化物因其丰富的配位方式、较高的理论比容量和低成本在储能领域(如钠离子电池、钾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受到广泛关注。通过简单的溶剂热法,制备了纳米片状Cu2Se材料,并将其用于钠离子电池负极,结合各种表征手段以及电化学测试对其储钠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Cu2Se材料在电化学性能方面表现出色,在0.5A/g电流密度下循环200次后,仍保持285.26mAh/g的可逆比容量,其库仑效率接近100%;在2A/g大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次后,仍保持258.26mAh/g的可逆比容量,容量保持率达到98.5%。同时,Cu2Se材料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倍率性能和较低的阻抗。综上所述,Cu2Se纳米材料展现出了优异的储钠性能。
  • 张桂芳, 周靖渝, 陈振磊, 时志强
    电源技术. 2025, 49(10): 2116-21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10.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O3型Na(NiFeMn)1/3O2 (NFM)为正极材料,硬炭(HC)为负极材料,通过调控正负极面密度参数,设计并制备了不同负极过量系数(N/P比,分别为1.01、1.06、1.10、1.16、1.25)的单层软包钠离子电池。采用三电极技术、恒流充放电和交流阻抗等方法,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当N/P比为1.16时,软包电池综合性能表现最佳,倍率循环测试后,可维持70mAh/g的可逆比容量;0.3C下经过200次循环后,仍保持75mAh/g的可逆比容量,容量保持率高达95.4%;同时,循环后负极材料展现出最优的结构完整性。三电极测试进一步表明:在充放电过程中,N/P比为1.16的体系电压曲线稳定,负极电位始终稳定在0V以上,有效避免了钠枝晶的生成。
  • 周刚, 戴迎根, 方浩, 于天剑
    电源技术. 2025, 49(10): 2123-21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10.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储能电池的荷电状态(SOC)具有波动性和非线性等特点,这给准确估计荷电状态带来了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网格搜索优化的结合注意力机制的长短期记忆网络(GS-LSTM-Attention)模型,通过注意力机制捕捉关键信息,通过网格搜索优化模型的关键超参数。实验结果表明,GS-LSTM-Attention模型在各个工况和各个指标上都优于LSTM模型和LSTM-Attention模型,各个工况下的决定系数(R2)都高于0.91,且在2A工况下,R2高达0.9771,比其它两种模型的R2分别提高了0.120 3和0.0763,均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验证了本文模型的高精度和应用价值。
  • 黄斌
    电源技术. 2025, 49(10): 2129-21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10.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Fe3+/Fe2+离子介导的光催化“剪切”技术,制备了超小尺寸石墨烯纳米片,并以此为基底,原位生长阵列结构NiCo双金属氢氧化物。超小石墨烯基底不仅显著增强了体系导电性,同时其空间限域效应有效抑制了材料的团聚,暴露出了丰富的电化学活性位点。电化学测试表明,该复合材料的电子及离子传输性能均得到了显著优化,在1A/g电流密度下展现出281.3mAh/g的高质量比容量。以该材料为正极,组装得到的非对称超级电容器在5A/g大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0次后仍具有88.91%的电容保持率,展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 张梦琦, 蒲国宏, 张军, 欧阳丽霞
    电源技术. 2025, 49(10): 2139-21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10.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水热法制备出了花簇状结构的MoS2,并在氩气氛围中对其进行煅烧处理,煅烧温度选定为600、700、800和900℃。结果表明,随着煅烧温度的适当提高,模板F127的碳化分解使MoS2的颗粒外包覆一层薄碳层,得到MoS2/C复合材料。同时,高温煅烧使MoS2粒径变小,分布均匀,结晶程度提高。在MoS2和薄碳层的协同作用下,电化学性能有所提升。根据电化学测试结果,800℃下煅烧处理后得到的MoS2/C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最佳,在1A/g的电流密度下比电容高达335.4 F/g。选用该复合材料构筑了一种全对称的超级电容器,进行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该超级电容器展现出了较高的比能量(16.13Wh/kg)和比功率(6000W/kg),也展现出了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在经过4000次充放电后,电容保持率为92%。这说明该方法制备的MoS2/C复合材料可以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有助于提升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
  • 胡燕辉, 孙雅怡, 王右军, 李欣, 盛喆
    电源技术. 2025, 49(10): 2148-21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10.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碳材料作为锌离子混合电容器最常用的正极材料,对器件性能至关重要。以银杏果壳为原料,通过预碳化-KOH活化两步热解法成功制备了三维多孔碳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电化学工作站等对材料的形貌特征、微观结构以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银杏果壳基碳材料具有相互连通孔道结构的3D块状结构,以及微孔为主同时具有一定量介孔/大孔的层次孔结构。所组装的锌离子混合电容器在比功率为203.39W/kg时,能输出高达189.83Wh/kg的比能量,并且在比功率为11172.41W/kg时,仍能保持106.76Wh/kg的比能量。
  • 赫赛龙, 白家骏, 陈娜, 李宗彬, 王立强
    电源技术. 2025, 49(10): 2156-21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10.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铁铬电池用石墨毡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利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对石墨毡进行活化处理,研究了MnOx掺杂工艺对石墨毡性能的影响,以及MnOx活化后石墨毡作为铁铬电池电极的性能。结果表明,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的MnOx活性石墨毡电极比表面积增大、亲液性改善;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峰电流值提高、电荷转移电阻降低;在120mA/cm2电流密度下,其铁铬电池的电压效率和能量效率最高可以达到96.22%、84.56%,比石墨毡(GF)分别提高4.11%、15.01%。本方法操作简便、易于工业化,为铁铬电池进一步商业化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 林永健, 韩子娇, 谢冰, 胡姝博, 李爱魁
    电源技术. 2025, 49(10): 2162-21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10.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全钒液流电池长期循环中正负极电解液浓度失衡引发的电压效率衰减问题,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软件,构建能斯特-普朗克方程与三次电流分布模块耦合的二维多物理场模型,解析浓度失衡-过电位分布-极化机制的动态关联。研究表明,浓度失衡导致电极入口5mm处电化学反应电流密度最大,诱发负极近膜侧局部放电过电位高达0.11V,且放电工况下该区域过电位较充电过程增加0.019V。在以正极为动力学约束的钒电池电化学反应中,浓度失衡导致充电时隔膜内H⁺浓度下降,使正极活化极化为主导。放电过程中膜内H⁺浓度随失衡加剧增大,进而增大负极的浓差极化。高电流密度下,沿电解液流动方向的浓度梯度明显增大,负极浓差极化增大导致电压效率最大衰减19.35%。本研究结果可为电解液使用策略研究及运行参数调整提供指导。
  • 研究与设计: 物理电源
  • 黄孝坤
    电源技术. 2025, 49(10): 2173-21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10.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无铅CsGeI3钙钛矿材料由于其较小的空穴有效质量等特性展现出良好的空穴传输潜力。这为进一步简化钙钛矿太阳电池结构、降低制作成本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对无空穴传输层CsGeI3钙钛矿太阳电池进行了电学仿真。通过对吸光层进行梯度掺杂的方式提升了器件的性能,并探讨了掺杂浓度梯度、平均掺杂浓度、子层数量等关键因素对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梯度掺杂可以有效扩展吸收层中的内建电场,促进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传输,仅需两层子层即能实现理想的掺杂效果。同时,适当优化吸收层的电子亲和能和背电极功函数可进一步提升电池的性能。优化后的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可从4.17%提升至16.9%。这为高效无空穴传输层钙钛矿电池的实验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
  • 黄瑞承, 成燕, 查航伟, 董国鹏
    电源技术. 2025, 49(10): 2182-21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10.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传统分解预测方法忽略多元气象因素分解时自身在时域及频域上的耦合关系,及Transformer训练时间长、学习效率低等问题,提出基于多元变分模态分解(MVMD)和黑翅鸢优化算法(BKA)改进的Transformer的短期光伏功率预测方法。利用K-means算法,根据辐照度将数据分类为a类和b类,并使用MVMD将多元气象因素及光伏功率分解为频率对齐的多元本征模态函数,保留原始序列耦合性的基础上,提高气象因素的平稳性。针对多元本征模态函数,分别构建BKA改进过的Transformer预测模型。选用澳大利亚沙漠知识太阳能中心(DKASC)的数据集进行验证与对比。实验仿真结果显示,提出的模型各项误差指标表现最优,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