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会刊
中国电子学会化学与物理电源分会会刊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9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5-08-20
  

  • 全选
    |
    行业评论
  • 关志波
    电源技术. 2025, 49(8): 1555-15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与资源依赖理论,系统解构中国在镍钴锂供应链中的“双端依赖”困境——对海外资源的高度进口依赖与对加工环节的过度集中依赖,剖析地缘政治冲突、技术标准博弈、市场周期波动等多维风险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企业通过“资源绑定+技术输出+本地化生产”的三维策略,正在重构全球供应链格局,但仍需突破资源国政策壁垒与高端材料专利封锁。
  • 综述
  • 曹雨, 许桂静, 汪东东, 王丰, 柯望, 邓亮, 赵磊, 王振波
    电源技术. 2025, 49(8): 1565-15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08.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极材料制约着先进武器装备用热电池的技术进步,优良的正极材料需要具有高热稳定性、高电子传导性、熔盐电解质中低溶解度、快速放电动力学特性和低廉的成本。针对现阶段热电池正极材料的性能缺陷,从纳米化结构设计、表面改性和元素掺杂等方向展开论述,系统地梳理了当前正极材料的发展现状,以期为高比能热电池正极材料的优化设计和应用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向。
  • 李丕栾, 吴秋怡, 丁翔
    电源技术. 2025, 49(8): 1574-15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08.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系锌离子电池(AZIBs)作为一种新兴的后锂离子电池技术,具有较低的氧化还原电位、理论容量较高、资源丰富、环保性好和安全性高等优点,因其独特的优势在大规模储能系统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AZIBs正极材料作为储存Zn2+的宿主材料,其种类和结构决定了电化学反应机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池的输出电压、倍率性能、能量以及循环寿命。因此,为了提高AZIBs的工作效率,开发电化学性能优异的正极材料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探讨,阐述了AZIBs的主要正极材料体系锰基正极、钒基正极、有机正极和普鲁士蓝类似物的研究进展,展示了该领域当前的发展现状并对AZIBs正极材料技术化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希望能为AZIBs正极材料在下一代储能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助力开发出高性能正极材料。
  • 樊明娟, 汪风雷, 杨义升, 王庆平, 李文明
    电源技术. 2025, 49(8): 1583-15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08.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因其高效能和环保特性而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钙钛矿基材料作为SOFC负极的潜力载体,具有优良的电导性和催化活性。综述了近期SOFC钙钛矿氧化物阳极材料的改性进展,对比了金属掺杂出溶、表面修饰、A/B位缺陷等改性机理及其电池的最高功率密度、电导率和耐久性等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对阳极材料的优化方向进行了展望。
  • 研究与设计: 化学电源
  • 王立帆, 张明俊, 詹纯
    电源技术. 2025, 49(8): 1592-15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08.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退役磷酸铁锂电池极片的高效无损剥离技术,旨在实现正极材料与集流体之间的高效、无损分离,同时保持材料的完整性。研究结果发现,以碳酸二甲酯(DMC)作为溶剂对失效LiFePO4极片进行预处理能够实现失效LiFePO4粉末的无损回收。使用DMC作为失效LiFePO4预处理的溶剂,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失效LiFePO4正极材料的原始状态,获得的失效LiFePO4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和理化性质未发生衰减,避免预处理过程对后续失效LiFePO4修复与再生产品的品质造成影响。同时,通过该预处理方法还可以去除失效LiFePO4表面的氟化锂,提高材料成分与性能的一致性,从而获得品质良好的失效LiFePO4粉末。
  • 景克旋, 丁正平, 梁康, 李建斌, 任玉荣
    电源技术. 2025, 49(8): 1598-16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08.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Si/C负极在商业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其低温性能仍有改进的空间。提出了一种新型添加剂,即1-乙基-3-甲基咪唑硫酸乙酯(EMIM),能够显著提高Si/C负极的低温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添加3% EMIM的纽扣电池在室温条件下循环100次仍有78.9%的容量保持率,并且在低温条件下(-20 ℃)循环150次仍有76.05 %的容量保持率。此外,交流阻抗法(EIS)、循环伏安法(CV)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均表明使用含有EMIM电解质形成的SEI拥有较低的界面阻抗,并且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该结果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法提高Si/C负极的低温性能,并证明了可以在寒冷气候下运行的商业锂离子电池的方法。
  • 雷博毅, 王含冰, 潘庆瑞, 许建峰, 孙鹤, 杨育圣
    电源技术. 2025, 49(8): 1606-16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08.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需求推动着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以高镍(NCM911)为正极材料,Li-SiOx和石墨掺混为负极材料,通过对正极面密度和负极Li-SiOx与石墨掺混比例优化,成功制备出高比能21700圆柱型锂离子电池,比能量达到~300 Wh/kg。该电池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满足5 C充电倍率下恒流充入容量比大于70%,并改善电池低温性能,首次库仑效率在86%以上,1 C循环800次容量保持率大于80%。通过对正极面密度和Li-SiOx掺混比例的优化,平衡了高比能量与倍率、循环性能之间的关系,为高比能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 欧阳丽霞, 黄贤凯, 黄宏基, 张军, 赵红利, 徐肖飞, 王建涛
    电源技术. 2025, 49(8): 1612-16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08.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的含量对高电压下LMRO电极性能的影响,用SEM和EIS分析了MWCNTs含量对电极性能的影响原因。结果表明:随MWCNTs含量的增加,LMRO电极的循环性能先提升后衰减,高MWCNTs含量电极的面电阻更低,倍率性能更优。循环性能最佳的LR-3MWCNTs电极的面电阻为8.54 Ω,是LR-1MWCNTs电极的15.5%。MWCNTs可在MWCNTs与LMRO颗粒间形成非断点式、非曲折的电子传输路径,从而在电极中形成更均匀、更完善的三维导电网络结构,因此可减低电极阻抗、抑制电极极化。当MWCNTs含量超过3%时MWCNTs团聚严重,反而降低电极的循环性能。循环40次时,LR-3MWCNTs电极的Re(13.79 Ω)最低,是LR-1MWCNTs电极的22.7%;LR-3MWCNTs电极的Rct(61.81 Ω)最小,为LR-5MWCNTs电极的26.2%。
  • 郭慧芳, 雷少帆, 齐敏杰, 李娟, 常林荣, 程树国
    电源技术. 2025, 49(8): 1621-16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08.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ICP-AE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充放电测试仪研究了1,3-PS(1,3丙烷磺酸内酯)对满电态锰酸锂-石墨电池在环境55 ℃下存储168 h测试容量衰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剂1,3-PS将电池容量的衰减由9.9%减少到6.4%,其对存储测试中容量的衰减有抑制作用,但对锰酸锂与石墨的质量比容量无明显影响;存储测试前实验组电池负极片S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对比组,且存储测试后实验组电池负极片S元素含量明显上升。这说明首次充电与测试过程中1,3-PS在负极分解成膜;存储测试过程中空电态对比组电池负极片锂元素浓度由123.2 μg/cm2增加到250.1 μg/cm2,实验组电池负极片锂元素浓度由121.6 μg/cm2增加到194.7 μg/cm2,实验组电池与对比组电池负极片Mn元素含量无明显差异。对比组电池电解液EC(碳酸乙烯酯)含量由25.89%降低至24.06%,实验组电池电解液EC含量由25.34%降低至24.83%,1,3-PS对负极片锂元素浓度与电解液中EC含量有明显影响,1,3-PS对容量衰减的抑制作用归咎于其抑制了EC在负极的分解与活性锂的消耗。
  • 王天鸶, 沈晓灵, 王刊露, 王万林, 裴磊, 栗欢欢
    电源技术. 2025, 49(8): 1629-16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08.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准确监测不间断电源(UPS)的健康状态(SOH),对于保障其在应急情况下的功能发挥至关重要。然而,不同于电动汽车与储能系统,UPS几乎始终处于恒压(CV)工况下,这给其SOH估计带来了诸多挑战。传统的估计方法中,由于所选核心参数“均弛豫速率”在老化后期出现的非单调的变化形式,导致SOH估计精度验证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对电流弛豫速率与CV充电时间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二者之间明确的线性关系。进而利用描述这一线性关系的一组关键参数,结合神经网络技术,最终实现了SOH在全生命周期的高精度估计,其误差被有效控制在0.1%以内。
  • 徐鹏飞, 张睿, 丁飞
    电源技术. 2025, 49(8): 1638-16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08.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锂离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循环老化和日历老化的影响。在日历老化中,起主导作用的老化因素是负极SEI膜缓慢增厚所导致的电池性能下降。基于融合SEI生长副反应的电化学-热耦合模型,结合实验表征对日历存储过程中SEI膜生长副反应老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I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获取SEI膜阻抗和厚度的数据,修正模型并验证了其准确性。结果表明,SEI膜厚度和阻抗均与老化天数近似呈线性关系增长,且增速受存储SOC的影响,而电荷转移阻抗呈先减小,再增大的趋势。同时SEI生长会造成电极孔隙率下降,严重影响电池容量和性能。该工作揭示了SEI膜在日历存储过程中的动态演变规律,为延长电池寿命和提高安全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 许魁勇, 徐志成, 张闯, 刘素贞, 岳华
    电源技术. 2025, 49(8): 1650-16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08.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锂离子电池在低温、过充及高倍率充电工况下易发生析锂反应,而目前大多数析锂检测方法具有需要拆解或定制电池、设备成本高昂以及仅支持离线检测等局限性。基于此,设计了一种电池阻抗测量装置,用于实时采集充放电过程中的动态阻抗数据。获取了电池的电化学阻抗谱(EIS)数据,并基于弛豫时间分布(DRT)法进行解析,确定了10 Hz作为析锂检测的特征激励频率。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阻抗特征的锂离子电池析锂在线、无损检测方法,并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电池动态阻抗随充电倍率和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低温和高倍率充电工况下动态阻抗出现加速衰减特征及过充工况下动态阻抗出现异常下降特征时,表明电池开始析锂。
  • 石永博, 张睿, 李乐, 丁飞
    电源技术. 2025, 49(8): 1660-16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08.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了一种基于介观尺度的硅碳负极电化学模型,以探讨不同压实工艺及孔隙率对锂离子电池电极性能的影响。通过纳米级计算机断层扫描(nano-CT)获取未压实与压实硅碳负极的微观结构,并构建相应的三维模型,实现电化学仿真。结果表明,压实电极具有更高的材料致密度,但孔隙率降低限制了离子传输,导致在高倍率放电条件下(1 C),压实电极的锂离子浓度分布更不均匀,容量衰减更显著。此外,通过体素膨胀方法研究了孔隙率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发现当孔隙率降低至0.30时,液相锂离子传输受限,电池容量衰减加剧。研究结果揭示了硅碳负极在高倍率放电时的微观结构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机制,为优化电极设计和制造工艺提供了理论支持。
  • 吴疆颢, 单锦航, 王宁, 丁飞
    电源技术. 2025, 49(8): 1671-16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08.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长,锂离子电池作为关键储能载体,其健康状态的准确评估对电动汽车的安全与性能至关重要。尽管深度学习方法在健康状态估计中展现了一定的潜力,但面临模型可解释性差、神经网络设计不明确导致模型性能无法完全发挥等挑战。提出了一种基于parallel CNN-DAM-BiLSTM模型的深度学习方法,直接利用电化学阻抗谱数据进行电池容量预测。该方法可自动学习特征并对复杂非线性关系建模,同时避免了传统卷积操作可能导致的时序特征混乱,结合所提出的DAM注意力机制,显著提高了预测精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0.23%,均方根误差为0.111,决定系数为0.999 28,满足电池管理系统对电池容量准确估计的需求。
  • 胡胜, 李莹莹, 何怡婷, 李景琦, 张凡
    电源技术. 2025, 49(8): 1681-16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08.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电池剩余使用寿命(RUL)预测过程中存在数据噪声,影响预测精度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自适应白噪声完全集成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CatBoost算法、门控时间卷积网络(GTCN)和双高斯模型(DGM)的RUL预测方法。首先采用CEEMDAN分解容量信号,得到若干高频分量和低频分量。然后使用CatBoost算法量化每个分量对于原始容量数据的贡献率,并将其作为权重,以此剔除噪声对预测结果的干扰。利用GTCN和DGM建立预测子模型,最后将子模型的预测结果结合每个分量的权重进行加权融合,得到最终的RUL预测结果。以NASA锂电池数据集为实验对象,实验结果显示,所提方法的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和绝对误差最小值分别为 0.013 5、0.008 6、0.005 6和1个循环,有效提升了RUL预测精度。
  • 涂然, 万超一, 李召阳, 陈明
    电源技术. 2025, 49(8): 1691-16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08.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方形三元锂电池在高倍率充放电时的热量堆积问题,设计了直列式(Ⅰ型)、矩形翅片式(Ⅱ型)和新型水滴状翅片式(Ⅲ型)直冷板,并建立了冷媒直冷冷却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钝体绕流理论的Ⅲ型水滴状翅片式直冷板能有效降低电池模组的最高温度和单体电池的最大温差。通过正交实验(OED)分析了翅片夹角、尾部长度和纵向错位距离三个参数对散热性能和能耗的影响。当参数组合为第7组(a3b1W3)时,电池模组的最高温度降至24.73 ℃,单体电池最大温差减至5.12 ℃,散热性能达到最佳。
  • 苑文燕, 马广兴, 常琛, 赵勇, 霍思源, 何怡
    电源技术. 2025, 49(8): 1700-17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08.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集装箱外环境温度变化和辐射对储能锂电池的综合热效应,选取位于严寒地区包头的某储能电站的45英尺高柜集装箱为原型进行渗入热量分析,并分析冬夏季集装箱外界对锂电池不同放电倍率运行和非运行状态下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锂电池运行状态下,随着电池放电倍率的增加,锂电池的最高温度逐渐趋于一致,冬季条件下,温升影响程度最大可达20.93%,夏季最大可达8.20%;在全天非运行状态下,冬夏季环境影响时间与锂电池温度变化呈线性关系,冬季影响24 h后,降低锂电池初始温度的43.6%;夏季影响24 h后,升高锂电池初始温度的11.4%。研究结果有助于预估储能锂电池在无热管理下的温度变化情况,为电池热管理技术设计提供参考。
  • 张梦兰, 朱顺兵, 余涛, 侯双平, 牛亚
    电源技术. 2025, 49(8): 1713-17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08.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60 Ah磷酸铁锂电池为研究对象,开展复合水系灭火剂(composite formula: CF)及协同全氟己酮(C6F12O)灭火实验,探究其灭火效果及降温效能,揭示其灭火机理、研究协同抑制机制。结果表明6种复合水系灭火剂均能有效扑灭明火,其中配方为:0.15%FC-4(全氟丁基磺酰氟)、0.34%CO(NH2)2(尿素)、1.5%NH4H2PO4(磷酸二氢铵)、0.6%C3H7NO(N,N-二甲基甲酰胺)、0.3%(CH2OH)2(乙二醇)的CF-6灭火剂综合性能最优,降温冷却效能表现突出。CF-6灭火剂与C6F12O协同使用,灭火效率提高80.95%,冷却速度为0.518 ℃/s,是单独使用CF-6灭火剂的1.1倍。协同灭火时,C6F12O及时中断燃烧链式反应,复合水系灭火剂加强物理冷却;二者实现优势互补,共同确保更快的火焰抑制、有效的热管理和可靠的复燃预防,为我国锂离子储能电站的火灾防控提供参考。
  • 王兆攀, 徐冰, 张娇, 孙高磊, 康伟伟, 邢宝林
    电源技术. 2025, 49(8): 1723-17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08.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淀粉硬碳材料在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受到关注。然而,淀粉直接碳化过程中易熔化发泡,导致材料结构破坏和储钠性能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水热预处理结合高温碳化的策略,成功制备了具有完整球形形貌的硬碳材料。通过优化碳化温度(1 100~1 600 ℃),获得了性能优异的硬碳负极材料。其中,1 500 ℃碳化样品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和初始充电比容量分别达到421.2和292.5 mAh/g,且在200 m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50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83%。结合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钠离子在硬碳中的存储机制主要包括斜坡容量(源于钠离子在缺陷位点的吸附)和平台容量(源于钠离子在层间嵌脱和微孔填充)。这为高性能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提供了新思路。
  • 孙中银, 耿江涛, 孙树成, 邵志刚
    电源技术. 2025, 49(8): 1733-17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08.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内部干湿状态与其性能和寿命密切相关,而电化学阻抗谱用于大功率PEMFC电堆监测时存在耗时较长、处理复杂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流中断法(CIM)的简单高效的诊断方法。通过深入分析电流中断后电压响应的弛豫部分,揭示了进气湿度、进气计量比、工作压力以及工作温度对扩散阻力系数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了CIM在诊断电池内部干湿状态方面的可行性。这为燃料电池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持,有助于推动燃料电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 余晗, 周芬, 潘牧
    电源技术. 2025, 49(8): 1742-17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08.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催化层内离聚物薄膜功能受催化层制备过程中热处理过程影响,是决定电池性能的关键。在系统研究催化层离聚物薄膜在80~240 ℃温度区间热处理过程与功能的对应关系后发现:经热处理的离聚物薄膜,电池性能并不随热处理温度单调变化,在155 ℃下,使用处理后的离聚物薄膜的燃料电池系统呈现出最佳的电池峰值功率密度。原因是离聚物薄膜的质子传导功能和氧传输功能随热处理温度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具体来说,在tα转变温度之上,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膜的质子传导阻抗增大,氧传质阻力降低(阻抗从11.25 mΩ·cm2增大至40.5 mΩ·cm2,膜氧传质阻力从50.97 s/m降低至18.45 s/m)。在二者的协同作用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层内离聚物薄膜存在最佳的热处理温度,在这个温度下,电池能实现峰值功率密度。
  • 张涛, 王玉莹, 陈龙霞, 唐慧芹, 李敏, 张杰, 刘自堂
    电源技术. 2025, 49(8): 1751-17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08.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浓硝酸、磷酸、双氧水等对碳材料进行液相氧化改性后,与PTFE、分散剂等制成碳微孔层,研究改性后对碳层性能的影响,主要包括碳的热稳定性、改性碳在浆料中粒子分布情况、碳层表面结构及膜电极的反应阻抗等。运用热重分析、SEM、FTIR、XRD、BET、粒径分析、EIS表征碳的性质和成孔结构,分析不同处理法对碳表面官能团产生的影响,发现经过处理后的碳表面含氧基团的种类增加,峰值温度降低,热稳定性变差,但是碳表面形成了亲水性基团,分散性变好;通过对碳层颗粒构建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发现氧化性液体的表面修饰作用对碳微孔层孔隙通道结构有影响,经硝酸处理碳层的电化学性能相对较好。
  • 周威, 巴金玉, 王少伟, 苏晓倩
    电源技术. 2025, 49(8): 1759-17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08.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锂氟化碳软包装电池成组放电时在厚度方向膨胀所带来的壳体结构强度设计难题,以22 Ah锂氟化碳软包电池为研究对象,通过压力传感器测试了不同数量的软包电池在放电过程中厚度方向的膨胀力变化,通过公式推导建立了不同电池数量和对器壁膨胀压力的数学模型,以该模型为依据对16并电池单元外壳进行了设计并采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其受力情况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实际放电后的壳体膨胀形变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该方法的建立,为电池单元外壳结构安全裕度设计提供了重要支撑。
  • 王钰洁, 张帆, 巨安奇
    电源技术. 2025, 49(8): 1765-17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08.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钒液流电池(VRFBs)在大规模长时储能领域极具竞争优势,石墨毡(GFs)电极作为电化学反应发生的场所,是决定VRFBs性能和循环寿命的关键材料。分别以KOH和ZnCl2作为活化剂对GFs进行活化处理,提高了GFs比表面积并产生丰富的孔隙结构,同时引入含氧官能团并改善GFs的亲水性,最终提高了电极的电化学活性。4%(质量分数)KOH活化后的GFs(KGF-4)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和较高的含氧官能团含量,为钒氧化还原反应提供更多的反应面积和丰富的活性位点,具有最佳电化学活性;KGF-4电极组装的VRFBs在100 mA/cm2电流密度下运行的能量效率(energy efficiency,EE)为80.23%,高于GFs(70.5%)和4%(质量分数)ZnCl2活化后的GFs(76.98%)。这为兼具良好亲水性、高EE的VRFBs用GFs的活化设计提供了可行思路。
  • 孔陈杰, 刘欢, 张强, 贾少华, 陈天明
    电源技术. 2025, 49(8): 1774-17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87X.2025.08.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卫星电源控制器(PCU)是供配电分系统的控制核心,具备太阳电池阵分流调节、蓄电池组充放电、遥测遥控等功能。其中蓄电池组充放电的功能是否正常,关系到卫星在轨地影期能否正常工作,因此,在地面测试中充分验证电源控制器的充放电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充放电功能测试采用离散测试方式,主要测试卫星供配电分系统在不同任务工况下,在不同电压电流档位以及不同功率负载下的充放电是否正常。基于地面自动化充放电控制测试平台,提出一种可连续测试方式,根据导入的实际应用的蓄电池模型数据库,模拟蓄电池电压在充放电测试过程中的相应变化,从而提高测试的充分性,通过实际测试结果分析,验证了测试平台的有效性。